在南京市第一届城市治理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市领导就治理“城市病”出了十道题:商业街夜市不干净;街巷整治出新“回潮”;城中村和待拆迁地块违建较严重;南京周边垃圾填埋场容量将耗尽;对流动摊贩管理常常引发争议;城市建设高峰期凸显交通拥堵;扬尘防治和水环境整治有阵痛;黑渣土车横行顽疾仍在;有人仍不把随意乱丢垃圾及随意闯红灯当回事;停车难,小街小巷挤满满。
从十大“城市病”破题推进城市治理,符合实际,顺应民意。解决这些问题慢不得,要有雷厉风行精神。但“病去如抽丝”,过程意识也不可少。
有句话我们很熟悉:“我不管过程,只要结果。”所谓结果,即预期目标。重视结果当然没错,但“不管过程”就是问题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韧劲、虎头蛇尾,弄虚作假、应付检查,干事紧一阵、松一阵……都和缺乏过程意识有关。其实,目标确立后,每一步干到位,才会“功到自然成”。强化过程意识,就是既直面问题找良方,又要“处事能坚韧”,咬住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攻坚克难,干不成事不松手。
在各地治理“城市病”中,有个怪圈也始终存在,即“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透视其里,总能看到运动式执法影子。城市有什么重大活动了,要迎接什么检查了,就大张旗鼓搞整治,活动或检查结束,一切依旧。无论有没有活动或检查,老百姓都得在这座城市生活。强化过程意识,就得以“每天重来”精神严格执法。“城市病”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每天都保持严格执法态势,才能杜绝“回潮”空间。《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处罚力度堪称“史上最严”,真能以“每天重来”精神执法,结果也定能令市民更满意。
“城市病”十道题,其实也是十面镜子,它照出了文明素养差距。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应勇于“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治理“城市病”需要严管重罚,但管理再严也难“无时无处不在”,重罚再重也是事后处理。大家都“对号入座”,从我做起,治理“城市病”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强化过程意识,也显得格外重要。陋习难改,就在于它具有顽固性,一不小心就会“旧病复发”。时时以规则约束自己,“遵纪守法讲文明”才能习惯成自然。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靠科学发展。比如现在南京每天有500万公共交通人次,其中有150万人要通过地下交通上下班,不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不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景美好,“阵痛”也在所难免。强化过程意识,就需要我们对“阵痛”多些理解,以防“问题焦虑症”抵消城市发展正能量。现代化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既勇于直面问题,又有足够过程意识,必能最广泛凝聚共识和力量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实现城市品质、市容面貌、人居环境再提升。
上一篇:文学与植物的隽永关系
下一篇:关于园林植物的意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