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专题
热门推荐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设计 > 海绵城市专题
巧变理念让绿地留住水源 安徽积极建设海绵城市
作者:365bet足球盘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5-07-14

    面对逢雨必涝的城市现状,安徽却经受住了连续降雨的考验。据了解,安徽积极投身海绵城市建设,为发挥水库和河湖水体的调蓄作用,加强了河道综合治理。并将结合公园、湖体等,规划设置48座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全程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巧变理念让绿地留住水源 安徽积极建设海绵城市
  
  下雨吸水,干旱“吐水”,水源得以涵养
  
 2015年全国不少地方普降大雨,一些城市出现“海景”内涝,安徽省合肥、池州、芜湖等地,却经受住了连续降雨的考验,主干道没有发生大面积淹水现象。如6月16日至17日合肥强降雨,老城区以及一、二环等下穿桥均未出现积水,交通正常。这与安徽省近年来城市建设注重改造地下管网,科学利用雨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兴起息息相关。
  
 何谓“海绵城市”?安徽唯一入选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的池州市,市住建委主任贾瑄介绍,“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生态化的排水系统应该是80%的雨水留在土壤中,20%流入河道。然而,现在很多城市建设却倒过来,20%的雨水留在土壤中,80%流入河道。原因是大量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沥青等材料,路面硬化,原有水土结构遭到破坏,渗水能力丧失。本应成为地下水水源的降雨,反而成为城市排水的巨大负担。”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副总工程师慈曾福表示。
  
 “建设‘海绵城市’,重点要将排水与防涝结合起来。”慈曾福介绍,传统城市建设只注重“排”,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
  
 “海绵城市”建设,则应综合利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渗、滞、蓄、净、用、排”,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怎么建“海绵体”?
  
  巧变理念,让绿地、花园留住水源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要提高“海绵体”的涵蓄能力。城市中哪些部分可以成为一个个“海绵体”呢?
  
 7月8日,在合肥市杏花公园雨水调蓄池建设现场,媒体看到一个数米深的巨大基坑已经成形。“调蓄池维护系统已经完工,主体工程将很快完工。”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局水环境处负责人介绍,调蓄池采用全封闭地下式结构,工程完工后,将恢复公园景观绿化及水体。同步建设的还有逍遥津公园雨水调蓄池,两大调蓄池总服务面积3.95平方千米,总调蓄容积2.4万立方米,年底基本完工。“建成后将大大提高老城区排涝能力,有效防范短时间强降雨侵袭。”  
 “雨水调蓄池就像一个大池塘,下雨时将初期被污染的雨水暂时收集起来,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通过污水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而洁净的雨水可以直接排入河道。”该负责人介绍,“这样既有助于防范城市内涝,又能清洁河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据了解,合肥今后还将结合南淝河森林公园、天鹅湖水体等,规划设置48座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全程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雨水调蓄池是人工工程,而“海绵体”还包括自然原生态的一个个河、湖、池塘水系,还有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
  
 根据省住建厅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每个市、县都要选择1个至2个项目作为试点示范工程。缺水地区要优先利用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措施,补充地下水,削减地面径流;其他地区要优先利用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调蓄、净化雨水,削减径流峰值。
  
 “我们现在城市绿地一般都高出路面,下雨时,雨水不是往绿地流,而是往路面流,从城市排水管流走,白白浪费。而在日本韩国,街上的公园、绿化都比周围路面低,下雨时雨水先被绿地吸纳,再渗入地下。”贾瑄介绍,今后的城市建设要改变思路,逐渐朝着“海绵城市”理念调整,更多地利用自然的手段,留住水源,美化生活。
  
  据了解,合肥为发挥水库和河湖水体的调蓄作用,加强了河道综合治理。包括十五里河、二十埠河、许小河、板桥河等市内河道今年进行了重点治理,河道拓宽、清淤、护砌、污水截流等,防洪标准大大提高,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未来几年内,还将结合城市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和下沉式广场等合理布局,设置更多类型的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建设资金从何来?
  
  引入社会资本,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毫无疑问,“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投入,资金何来?
  
 2014年12月31日,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启动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经过层层评审,池州作为我省唯一申报城市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三年累计将获得中央专项资金约13亿元。
  
 “海绵城市”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很多生态的改造却是一次性投入,长久受益,长远来说能够有效降低城市运营成本。贾瑄介绍:“比如,绿化带低于路面的建设成本、道路逐步采用抗压的渗透式沥青瓷砖等,这些投入能够提高土壤涵水率,减轻城市排涝的运营压力,带来良好循环。”
  
 “财政资金可以起到引导和杠杆的作用,更多地还要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方是长久之计。”贾瑄介绍,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的污水处理与排水管理项目,去年就成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正式签约实施的PPP示范项目。通过将池州市目前两座污水处理厂、750公里排水管网和7座污水泵站打包作为一个整体,授予项目投资公司特许经营权26年。
  
  “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考核标准定期检测,按季度支付、结算购买服务费。”这一特许经营使政府盘活了固定资产7.2亿元,从原先的既经营又监管的角色负担中解脱,专注投入监管督查,提升项目建设和运营效益。贾瑄笑言如今从全国各地前来学习考察的省市代表团络绎不绝。
  
  据了解,入选全国试点后,池州已拟出117个具体项目,总投资211.6亿元,财政资金占两成左右,更多的资金倚赖社会资本。政府正酝酿组建“海绵城市”PPP产业基金,引入社会资本,解决资金缺口,推动这一百多个项目可持续发展。

 


主办: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   承办:武汉园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传真):027-87582746   业务电话:13476071056   邮箱:whyuanyan_jtf@hbla.net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融科珞瑜中心T1-2-1801   湖北省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169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