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设计 > 大家谈
评论:如何构建健康的城市文化生态格局
作者:365bet足球盘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5-07-23

     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迅速提高到2013年的53%,城市规模有的扩张了几十倍,有的扩张了上百倍,最高的达200多倍。城市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英国用了120年,德国、美国用了80年左右,法国用了上百年,而中国仅用了20多年。在快速崛起的中国城市里,虽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还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文化。西方城市历经长期孕育,已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文化构架,这个构架就是一根轴、一张网。这根轴即靠绝大多数市民参与的宗教信仰凝聚人心,这张网即靠发达的社会组织实施管理和服务。在中国,一些城市呈现文化荒漠化、碎片化、快餐化、无规则化的特点。这不仅有碍于城市的成熟发育,妨害城市的软件建设,也会殃及城市发展的政治利益。
    一个良性的城市文化生态应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三位一体的“草灌乔型”多元体系。借用林业生态术语,我们把“精英文化”比喻为直插云天的“乔木”,把“大众文化”比喻为不高不矮的“灌木”,把“草根文化”比喻为绿遍山野的“草木”。就像大自然数千万年形成的原始森林中的生态环境系统那样,草木、灌木、乔木融为一体,三者共生共荣、互相依存,不分高下贵贱,都是其中的一员。不同层次间互为因果,彼此照应,才使得他们各自生生不息,从而造就至今让人类无法破解的大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之谜。因此,用生态学的原理打造城市文化应是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方向性、目标性的着力点。

 纵观当今我国城市文化建构,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城市不惜人力、物力、财力高薪延揽世界级名人大家设计出“高大上”的形象工程,投资数亿、十数亿甚至数十亿的高档影剧院、音乐厅、山水实景演出等屡见不鲜,其奢华气派世所罕有,新奇怪诞堪称一绝。可悲的是这些高不可及的文化建筑,建好后,绝大多数门前冷落,惨淡经营,入不敷出已成常态,不要说正常的维护费用无力筹措,有不少连水电费缴起来都十分困难。

 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似乎这些标志性文化建筑才是主流文化的代表,才是中国人才能的显现,才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傲视群雄。在这种荒唐理念的驱使下,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城市文化建设一味向精英文化倾斜,而嗷嗷待哺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便无米下锅。社会为洋建筑而兴叹,为不得进而唏嘘。难怪坊间戏称今天的城市文化是“领导的文化”、“富豪的文化”、“洋人的文化”。

 从风靡全国的大妈广场舞,毁誉参半;到农民工业余时间四处游荡,无可奈何,这其中透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我们城市文化的需求与供给的尖锐矛盾,城市没有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文化活动方式,他们只好千人一面,万众齐趋地参与某项单调的活动。那些高不可及的一流歌剧院、音乐厅,那些交响乐、芭蕾舞、荒诞剧,票价都高得怕人,大众看不起,也不愿看,他们需要的是适合中下层社会消费的平民文化,尤其是那些参与式、体验式的自娱自乐文化。基于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的理念,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决不能让老百姓不知文化何“化”、美术何“术”、图书何“图”、音乐何“乐”、舞蹈何“蹈”、歌曲何“曲”,务必树立适合平民消费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城市文化发展观。这是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是所有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共同创造的,每个人既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城市人口的集聚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承载着各自不同的家乡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走到一起,各种文化在互相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统一,在统一中升华,这就是“人化”的过程;然后再按照升华后的文化范式,约束规范来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所有人,这就是“化人”的过程。城市文化既有极强的包容性,又具有巨大的同化力。每个人在他所生活的城市里既消费着既往的城市文化,也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默默创造着、贡献着。如果忽视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社会,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将是没有价值、毫无意义的。培养一个城市市民的文化认同度、参与度和归属感,是一个城市凝聚向心力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

 因此,当今中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务必两眼向下,瞄准大众,瞄准基层,让他们贴得近,听得懂,能进入,能参与,喜闻乐见,积极投身。为此,当务之急需要搭建六个平台,建好四支队伍。

 六个平台:一是免费开放的馆、站、室、厅等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中国这类文化设施本来就十分贫乏,2014年美国有博物馆35144座,中国仅有4000多座,到2020年才计划建到6000座。一些地方,博物馆成了“文物仓库”,图书馆成了“图书仓库”,一面是需求不能有效供给,一面是资源闲置浪费。二是为2.6亿农民工搭建“文化低保”平台,在为他们免费提供文艺演出、电影电视、图书阅览的同时,免费发放文化消费券,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定点商业文化消费,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三是搭建适合群众自娱自乐的街头表演平台。国外许多国家在街头巷尾都建有这样的简陋场所,可以让那些有即兴表演欲望的人,兴来神来,临时组合,演完即散。四是搭建便于市民包括农民工交流的“亲情网站”,使那些无法融入城市或心情郁闷难以自我排遣的人找到情感的寄托。有关方面可征集志愿者或派专业人才通过网站帮助他们疏导心理、宣泄情感、交流思想、解疑答惑。五是搭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平台。在芬兰,小学生掌握一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必修课。城市应免费开办各类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吸引爱好者积极参与,使之香火永续。六是搭建“工匠平台”,让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研发创造。美国近些年在不少城市社区建立“工匠空间”,培养居民的动手能力,激发民间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在全国掀起“工匠运动”,把它作为培养国家未来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平台。

 四支队伍:一是能尽心尽职做好服务的基层专业文化工作者队伍。把那些热心于基层文化事业的同志选出来,用到位,真帮助。二是民间文艺骨干队伍。把那些有各种文艺才能的民间骨干分子组织起来,广泛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三是具有专业文艺水平的师资培训队伍。把公办院、团、校的专业人才组织起来,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基层文艺骨干群体,定期开展各类培训辅导。四是志愿者队伍。把那些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利用节假日或晚间空余时间到社区到企业开展文化服务。

 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是一个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建立起“草灌乔”结合的城市文化生态,不仅能够让广大市民、尤其是农民工找到精神的栖居之所,找到心灵的慰藉之地,而且更能充分激发一个城市昂扬向上的强大活力,有效展示一个城市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主办: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   承办:武汉园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传真):027-87582746   业务电话:13476071056   邮箱:whyuanyan_jtf@hbla.net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融科珞瑜中心T1-2-1801   湖北省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16986号-1